找準殯葬公共服務著力點
北京市東郊殯儀館位于首都東部城區,是集遺體接運、整容、告別、火化、骨灰存放等多種功能為一體的綜合性殯葬公共服務機構,現為國家一級殯儀館。一直以來,東郊殯儀館堅持黨建引領、與業務深度融合,不斷聚焦主責主業,以建設一流隊伍、提供一流服務、打造一流品牌為目標,堅決做好疫情常態化防控,積極滿足群眾多元化殯葬服務需求。
立足公益,強基固本
提高公共服務保障能力
隨著國家對殯葬領域突出問題專項整治活動的持續深入,殯葬服務漸次向公共服務機構回歸,為切實提高服務保障能力,增加服務供給,優化治喪環境,市東郊殯儀館今年將殯儀車增加到26輛,遺體冷藏柜增加到91個,火化設備增加至10臺、擬對現有的8個告別廳進行升級改造。今年以來,還加大力度推進火化設備尾氣治理工程,提前實現了減排、燃料清潔、熱能利用等綜合治理目標。
踐行承諾,優化服務
減輕群眾喪葬經濟負擔
堅守公益屬性,優化服務體系,東郊殯儀館向社會鄭重承諾“服務項目只增不減、服務收費只減不增、服務質量只升不降”, 對10余項選擇性服務項目收費進行核減,中低檔商品價格普遍下調10%,高檔商品進行限價限量供應。
狠抓行風,陽光服務
讓群眾明白放心消費
近年來,東郊殯儀館深入開展殯葬領域專項問題治理,推動事業健康發展,采取組織清明開放日活動,主動要求新聞媒體、行風監督員、社會人士、服務對象代表諫言獻策、批評監督,增進社會了解、交互認同、行業認識、服務公開和社會監督;公示收費項目、公開收費標準、公布業務流程;設立行風警示牌、行風舉報箱,公布服務監督電話;定期開展行風建設和職業道德教育培訓;聘請社會監督員、社會調查機構對行風問題進行專項調查;對所有業務進行滿意度調查,隨機抽取回訪,不滿意必回訪。
文化筑基,打造品牌
充實殯葬服務精神內涵
適應現代生活節奏,汲取優秀傳統殯葬禮俗精華,深入挖掘殯葬儀式服務的文化內涵,用好殯葬用花花語、花藝,營造儀式場景的肅雅;精煉短期守靈、停靈、遺體沐浴、遺體告別、生平回顧的禮俗功能,大力推廣告別儀式人文送別、安寧守護、侍親沐浴、儀仗尊親、人生影像等品牌服務,廣為群眾認可和選擇。東郊殯儀館整容室已經被國家民政部培訓中心、北京社會管理職業學院作為學生實踐教學和生命文化研究教育基地。據不完全統計,在2021年提供侍親沐浴服務1355次、安寧守護服務2222次,人文送別服務3333場次,人生影像服務6285次。
東郊殯儀館作為國家一級館,在推進殯葬改革的實踐中,勇立潮頭,積極研究探索順應時代要求、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創新之舉,提出并嘗試了骨灰小型化、藝術化、無害化、資源化“四化”處理方式,開啟了骨灰“后”處理時代,現已就骨灰塑形、生命晶石、骨瓷紀念品、藝術化加工、新型安放方式等方面達成意向,移風易俗,樹立精神文化傳承鮮明導向。
賦能增技,訓戰結合
努力建設一流服務隊伍
自去年下半年進一步加強了服務隊伍的增能賦能,東郊殯儀館先后邀請北京大學、中央民族大學、國家民政部培訓中心、北京社會管理職業學院等院校機構的專家學者到館開展生命文化、死亡教育、喪葬民俗、殯葬服務禮儀等方面的培訓,強化服務隊伍的綜合知識能力提升;采取練戰結合方式,先后組織了葬禮策劃、人文主持、遺體整容、業務洽談、火化技術等方面的研討和競賽。加之近年來積極組織參加、承辦北京市、全國的部分民政技能大賽,培養、練就和涌現了一批金牌主持、業務洽談能手、整容師、火化師等高技能服務人才,九零后、零零后新生代的技能人才展露才華,為服務的持續改進和提升奠定了堅實支撐。在解決群眾的“急難愁盼”,處置特體火化、特情業務、特殊任務等服務中,組織業務攻關、服務創新,黨員骨干沖鋒在前,考驗和磨煉了隊伍,被北京市委社會工委市民政局評為“先進基層黨組織”、團支部被北京市團委表彰為“五四紅旗團支部”,火化車間集體被北京市團委評“青年文明號”,業務洽談室被評為首都學雷鋒志愿服務示范崗。已有多人被評為北京市“民政好青年”、“民政技能人才”。
清明惠民,真情服務
整合推出40項便民舉措
東郊殯儀館骨灰堂、骨灰墻現寄存、安放骨灰9580份,結合今年全國新冠疫情防控形勢,預計接待祭掃群眾23000人次。將在清明期間集中推出40項惠民便民利民舉措,涵蓋殯儀服務、祭掃服務、便民服務等各個方面,同時開通清明服務熱線電話供市民咨詢相關業務。
防控疫情,精準發力
嚴細實常態化防控措施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群眾的生命和健康關乎“國之大者”。東郊殯儀館結合自身實際情況,采取精準防控,堅決落實各項新冠疫情常態化防控措施;工作人員疫苗接種應接盡接、應接快接,疫苗接種和加強第三針率達到95%;定期組織核酸檢測,做到人物環境同防;對出現健康寶彈窗的,不得進館,遵照有關社區疫情防控要求處置;預約開展殯儀服務和祭掃,限量限時限人數;對于涉及疫情管控區域的遺體處置,嚴格按照“專班、專人、專車、專爐”等四專原則進行有關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