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韜奮沈粹縝夫婦紀念碑的落成
導讀:
1944年7月24日,鄒韜奮離開了他熱愛的愛國民主事業。在鄒韜奮彌留之際,他口授遺囑,提出了加入中國共產黨的申請:“請中國共產黨中央嚴格審查我一生奮斗歷史。如其合格,請追認入黨?!?944 年10月,《解放日報》發表了中共中央致鄒韜奮家屬的唁電,追認他為中國共產黨黨員,并高度贊譽和評價了他一生從事的偉大事業。毛澤東親自為他題詞:“熱愛人民,真誠地為人民服務,鞠躬盡瘁,死而后已,這就是鄒韜奮先生的精神,這就是他之所以感動人的地方?!?span style="font-size: 14px;">夫人沈粹縝在韜奮先生的影響下,支持先生從事進步出版事業和革命斗爭。在韜奮先生不幸逝世后,她始終銘記先生囑托“推母愛以愛我民族與人群”。
儀式現場
11月5日是著名的新聞記者、出版家鄒韜奮誕辰126周年,同時也是其夫人沈粹縝女士同月同日生日。今天,鄒韜奮沈粹縝紀念碑在上海福壽園人文紀念公園正式揭幕。
嘉賓為紀念碑揭碑
韜奮基金會上海辦事處主任曹俊德,福壽園國際集團總裁王計生,中國福利會黨組成員、副秘書長宋鐘蓓,鄒韜奮沈粹縝之女鄒嘉驪及上海韜奮紀念館館長趙書雷(從左至右)
鄒韜奮沈粹縝夫婦紀念碑
鄒韜奮沈粹縝的紀念碑位于上海福壽園君子園內,緊鄰“愛國七君子”紀念群像。古樸的泰山石上鑲刻著兩位的彩色照片和生卒年月,右側長方形的黑色大理石上鐫刻著“推母愛以愛我民族與人群”,這句話是鄒韜奮在“七君子”事件時身陷囹圄所書,也是鄒韜奮畢生追求的精神寫照。
參與儀式的嘉賓及家屬
鄒韜奮沈粹縝的小女兒鄒嘉驪,鄒家第三代親屬代表,中國福利會、上海韜奮紀念館、韜奮基金會上海辦事處等單位代表共同參加了沈粹縝女士骨灰落葬及紀念碑的揭幕儀式。
中國福利會黨組成員、副秘書長宋鐘蓓發言
中國福利會黨組成員、副秘書長宋鐘蓓表示,沈粹縝女士作為中國福利會、中國宋慶齡基金會顧問、宋慶齡同志生前摯友、鄒韜奮先生的夫人,她在韜奮先生的影響下,積極接受社會進步思想,支持韜奮先生從事進步出版事業和革命斗爭。在韜奮先生不幸逝世后,她始終銘記韜奮先生的囑托,投身抗日救國運動和人民解放事業,參加人民救國會、上海婦女聯誼會等等團體的革命活動,為中國福利會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雖然沈老已經離開我們20余年,但是她的精神仍然留在我們每個人的心中。
伉儷情深 永駐福壽園
鄒韜奮沈粹縝之女鄒嘉驪發言
92歲高齡的鄒嘉驪表示,在父母同月同日這天兩人得以合葬,終是了卻了兄妹三人多年的一個心愿,是一個值得開心的日子。
回憶起父親和母親的革命生涯,鄒嘉驪講述了一些鮮為人知的故事。
鄒嘉驪向來賓贈書,感謝他們長久以來對傳承韜奮精神做出的大量工作
鄒偉代姑姑鄒嘉驪發言,回憶了沈粹縝與宋慶齡先生相交的往事,以及沈粹縝參與韜奮紀念館研究工作的故事
救國七君子紀念像(坐落于上海福壽園君子園)
2004年,救國會七君子大型青銅雕像在上海福壽園落成,上海福壽園人文紀念館館長伊華在現場回顧了救國會七君子紀念像落成的經過。上海福壽園人文紀念館館長伊華發言
她感謝鄒韜奮的后人對人文紀念工作的支持,她表示,上海不僅是無數共產黨人浴血奮戰、前赴后繼的地方,更是進步知識分子走上革命征途的起點。鄒韜奮為后人留下了豐厚的文化遺產和寶貴的精神財富,在上海福壽園樹立鄒韜奮沈粹縝紀念碑,不僅是一個家庭孝道的心愿達成,更是韜奮精神在上海的重要延續,也是對保留上?!凹t色文化”的一份貢獻。
國之文膽真君子 、 蕙質蘭心最賢淑
1926年鄒韜奮與夫人結婚時留影
鄒韜奮是中國現代史上一位杰出的新聞記者、出版家。他以犀利之筆,力主正義輿論,用其一生來追求真理、追求光明。在反抗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的斗爭道路上,他歷經磨難,顛沛流離,6次流亡、1次入獄,但這些都無法動搖他的革命決心。
1940年,鄒韜奮全家攝于重慶(左起:次子鄒嘉騮、夫人沈粹縝、長子鄒嘉驊、幼女鄒嘉驪、鄒韜奮)
在他的革命征途中,夫人沈粹縝以東方婦女獨有的淡泊馨香的品格,給予了韜奮先生真摯、樸素而淳厚的愛情,與他患難與共、相濡以沫,始終默默地支持著丈夫,理解和支持他的思想、性格和事業。
在韜奮先生去世后,沈老繼承韜奮先生遺志。新中國成立后,又隨宋慶齡回滬,參加中國福利基金會工作,把對丈夫的無限愛意和懷念轉向社會和國家。夫婦二人堪稱中國知識分子家庭的楷模。
來賓獻花
鄒韜奮沈粹縝夫婦紀念碑的落成是對“紅色文化”的一份傳承,是為上海歷史文化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亦是韜奮精神在上海的重要延續。敬革命先行者,先輩精神 吾輩傳承